《理论视野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把教育扶贫做到极致

 
来源:理论视野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1
 
解构篇——“春晖”如何扶贫? 人们常说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。“做到极致”关乎态度,如何“做到极致”便关乎研究及深耕。 于是,以教育扶贫为出发点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思考的就是这样的问题: 农村教师的真正困惑到底是什么? 农村教师的成长到底缺乏什么? 因着这些思考,“春晖”慢慢成为了一种文化。她一定不是浮光掠影的,而是深深沉于土地的;她一定不是凌乱无序的,而是有着紧密逻辑线条的;她一定不只是囿于当下的,而是将眼光置于更长久的未来…… 于是,说起“春晖”,人们自然而然地和理想、激情、志愿者、名师、专家、早读、晚修、反思、拓展等关键词联系在了一起。而这所有的一切,即构成了“春晖”实实在在的文化场。 我们不说“诗和远方”,我们只是始终正视该正视的、始终坚守该坚守的。 由此,“春晖”拂面,一路芬芳。 “五大弥合”:始终正视该正视的 一、弥合教师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 “月亮粑粑跟我走,我跟月亮提笆斗……”2016年7月,“春晖”在平江县如约而至。晚间,由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赞助的大型湘剧《月亮粑粑》,让此次的学员以及到场专家、名师都感动不已。为何感动?因为它讲述的是一名乡村女教师30年间的坚守。 无疑,这是很多别的培训所没有的课程——观剧,以艺术点燃教育激情。我们相信,当老师们在情感的浸润中热泪盈眶,其对教育的那一份情怀、那一份理想、那一份信念会被慢慢点燃,抑或是说,唤醒。而这样的点燃和唤醒,毫无疑问,是一位教育人成长的前提和基础。 我们不得不承认,当下,教师群体特别是农村教师群体,是缺乏这样的基础的。教育,首要的便是情怀、理想、信念。因此,如何弥合教师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、重振教育之精神,理应置于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。 这是“春晖”一直以来都直面的问题。于是,在这个文化场里,我们能时刻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仪式感—— 每期都精心策划的开幕式,简洁却不失创意、严肃却不失活泼,能让人一下子进入到振奋人心的学习情境;开幕式中领导们的讲话铿锵有力,从湖南省教育厅到湖南教育报刊集团,从平江县到江华瑶族自治县,老师们深受裨益; 《死亡诗社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《热血教师》《摔跤吧,爸爸》等经典教育电影走进了“春晖”的课堂,主人公们对教育的挚爱成为乡村教师学习的榜样; 美轮美奂的传统文化节目——《诗经》吟诵、《三字经》表演、古诗词串联等,让老师们在经典中安顿自己的灵魂、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、找回自己的初心; 让人内心柔软的“春晖”院歌唱响在礼堂、回荡在心间:“春晖的梦想,教育的梦想;教育的梦想,中国的梦想……” …… 子曰: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“诗”所代表的情感熏陶,即被孔子认定为人之开端、教育之滥觞。“春晖”,以情相聚,每位老师都为寻梦而来,这不正是另外一种意义的“兴于诗”吗? 二、弥合教师人文底蕴的缺失 一位教师,特别是小学教师,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?答案是:人文底蕴。 当前,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素养上的最大差距是什么?答案仍是:人文底蕴。 众所周知,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,“人文底蕴”置于重要地位。文化,始终是人之存在的根和魂。放到小学教育,即主要体现在“阅读”上,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。可,如若连老师都不阅读,又如何引领孩子种下阅读的种子进而受益终身呢? 对农村教师来说,阅读是一件稀缺的事。且不用说怎么读,就连读什么,他们大部分都很迷茫。因此,在“春晖”,如何弥合农村教师人文底蕴的缺失,成为了一项研究重点。 首要的,当是读经典。“子曰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’”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……在“春晖”,每天早晨六点多,各班教室里已响起琅琅书声。晨读《论语》是一项“规定动作”。这些昔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又做回了学生,从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教育智慧,回归经典,回到本初。 想要更深入地接触经典,名师授课是重点,这是“读什么”与“怎么读”的高度融合。于是,在“春晖”,传统古诗词课如《长相思》《忆江南》、国学吟诵课如《夜书所见》《牧童》《诗经·凯风》、传统戏文课如《草桥结拜》等,都呈现在了老师面前,为他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。 再者,当是读童书。在“春晖”的舞台上,有过诸多绘本阅读推广名师的身影,他们带来了一堂堂充满童心的绘本课,如《爱心树》《石头汤》等,引领着农村教师迎向童心童趣的绘本时代。更有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专家王林及周益民等,为学员们亲授儿童阅读的智慧,带来文化的盛宴…… “阅读”,成为了“春晖”的关键词。于是,在这里,连优秀学员的奖品都是书本。 老师们捧着书本,就像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。 三、弥合教师理论视野的缺失 在农村,很多情况是这样的:学校所处偏僻,教师缺少。更有甚者,一些教学点只有一个教师。封闭的生活环境,加之阅读的碎片化,乏人引领的农村教师们对教育前沿理论的了解几乎为零。 教育扶贫,先扶教师。要知道,教师不知当下前沿教育,更会加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鸿沟。因此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,便始终站在当下教育的理论视野前沿,定位高起点、高格局。 于是,我们看到,这个农村援教公益的专家阵容是这样的:李镇西、吴正宪、王崧舟、华应龙、高金英、张齐华、蒋军晶、周益民、牛献礼、罗鸣亮、徐长青、贲友林、虞大明、徐斌、孙明霞、王文英…… 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专家都被囊括其中。其实,这些专家的更大意义在于,他们皆有着自身教育之主张,抑或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流派——这便是前沿。 比如,已四次来“春晖”的王崧舟,其“诗意语文”的理念与课堂早已深入“春晖人”的内心——拨开层层迷雾探求最本质的语文教育,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,成为了“春晖人”语文教学路甚至是人生路上的明灯;华应龙的“化错教育”——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,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,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,“春晖人”由此感叹:原来数学不止是学科,而是真正的育人工具。还有徐长青的“简约教学”、徐斌的“无痕教育”、何夏寿团队的“童话教育”等,皆为农村教师呈现了一个个回归育人本位、贴近教育发展前沿的理论世界。 当下,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,无疑,这也是前沿。放到教育,传统文化该如何选择?如何课程化?又如何落实到课堂呢?早在2015年,“春晖援教”总策划李统兴的专题讲座《国学的天空》便向全体“春晖人”打开了国学的一扇窗,揭示了国学于教育的意义所在。近两年,各类国学课程通过仔细打磨、精选而登上“春晖”舞台,从《诗经》到古诗词,从蒙学到小古文读本,内容逐渐丰沛。 视野决定格局,格局指引人生。很多时候,农村教师并非没有成长的渴求,而是缺少那扇打开视野、敦促前进的窗。 四、弥合教师教学艺术的缺失 同样面对的是农村孩子,为什么王崧舟能上出如此诗意的《天籁》?吴正宪能上出如此精彩的《重叠问题》?虞大明能上出如此趣味横生的《桂花雨》? ——这便是名师的教学艺术。 在“春晖”,学员们纷纷发出“就这样被名师征服”的感叹。名师们浑然天成的课堂,让他们瞬间成为了学员们心中的偶像。 教师需要偶像,农村教师更是如此。我们该正视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——与孩子直接对接的就是课堂,可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连基本的教学流程都不是特别清晰,如何教育孩子? 他们需要引领,需要知道名师的教学艺术来源于哪里,需要知道如何构建文本与学生的关联,需要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爱的课堂。 所以,“春晖”所寻找的专家、名师,也一定是在教学艺术上臻于成熟的,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其厚重思想和育人理念的。于是,我们看到,王崧舟在上《爸爸的花儿落了》时,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如行云流水,让学生反复于朗读中体会情感、于音乐中升华情感、于情感中认知“插叙”的写作手法。此刻,语言如诗般充满了魅力,台上的孩子与台下的老师们热泪盈眶。这是何等的教学艺术?这样的教学艺术又体现了何等的文化底蕴? 课堂离不开构思。孩子真正爱的课堂一定是构思精妙在课前、自然流畅在课中。于是,当吴正宪讲授《重叠问题》时,“画圈圈”这样的童心表达,以及数学故事的演绎让孩子们开心不已。这些农村的孩子们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激动:“吴老师,我喜欢你的课!”台下的老师们更是惊叹: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! 当然,还有“老顽童”田湘军的趣味英语课、长沙名师陈善冰的高雅音乐课、青年名师王文的科技课,等等。名师们的“十八般武艺”在“春晖”中尽情施展,学员们总能从中悟出课堂的诗情画意与畅快恣意。 五、弥合教师教育文化的缺失 教师的成长需要教育文化,即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建构,以此形成主体意识的成长自觉。近年来,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,它是共同分享学习资源、共同探讨学习任务、共同成长的有效团体。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,学习共同体尤为重要。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能够在苦闷时互相激励、在困惑时互相帮助、在交流中互促成长。农村学校教师本身稀少,加之缺乏共同学习的氛围,教师更难形成学习共同体。 怎么办? “春晖学院”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建设这样的学习共同体。比如,在报名时,志愿者们会对预录取的老师们一一进行电话面试,问题如下: 您是自愿参加“春晖学院”的活动还是校长、教育局派来的?如果是校长、教育局派来的,那您自己是否愿意来? 您为什么要来参加“春晖学院”? “春晖学院”采取封闭式管理,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,课程全天都是满的,中途不能请假退场,您能否全程坚持? 这是形成“春晖”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前提,在于定心。 然而如何保持这份定心呢?一系列课程应运而生——破冰、早读、晚课、反思、说课、结业汇报,等等。每位学员有自己的班级,这是一个小的共同体;每个学员又都属于“春晖”这个大团体中,这是一个大的共同体。他们同吃住、同学习、同探讨、同反思,短短几天的时间,便与各地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同时,“春晖”的志愿者们怀着同一颗奉献乡村教育的心缘聚于此,这样的“善心”一定是凝聚共同体的最强大的力量。 因精神之牵引,因共同之经历,从此以后,他们成了牢固不破的学习共同体:苦闷时有了同仁的互相安慰、迷茫时有了同仁的互相鼓励、困惑时有了同仁的互相扶持——这便是教育文化。 “三大途径”:始终坚守该坚守的 一、坚守课程框架,不忘初心 人们常说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 放到教育,这绝不是一句空话。放到“春晖”,也当是如此。 “初心”,即对农村教育的牵挂、对农村教师生命状态的真挚关怀。这是始终该坚守的,决不可动摇的。 于是,早在“春晖”伊始,为了真正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、困惑,李统兴深入平江县、汉寿县等召开教师座谈会,在农村校长中作调查,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什么、困惑是什么、培训到底能带给农村教师什么。并在此基础上,先后做了5次课程设置,最后一次几乎颠覆了第一次所设定的内容,才最终确定了包括晨读《论语》、名师示范课及说课、专家讲座与交流、互动与交流、撰写反思、班会、整理作业、读书沙龙、经典电影欣赏、学员说课展示等培训课程。 无疑,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长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目标出发的,也正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——这才是坚守“初心”的最根本的依据。 从2012年开始,“春晖”始终坚守着这样的课程框架,无论风雨。当然,以后也如是。 二、坚持不懈地引入教育领域中实至名归的名师、专家 “春晖”坚守多年,当然,疑问也多多。 有人问,既然是一场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,何必年年都请这么多顶尖名师和专家? 有人问,对于名师、专家,“春晖”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? 的确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,便坚持不懈地引入教育领域中实至名归的名师、专家——这是躬耕教育培训的必须。这些名师、专家中,有不少人是从农村教师岗位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。也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,会让学员们感觉十分亲切进而打心眼里乐意聆听他们的精彩讲授。且其精深的专业水准,更能成为学员们争相学习的榜样。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有才无德,不是“春晖”所求;德才兼备,才是“春晖”始终奋力所追寻。2012年,为邀请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来“春晖”讲座,李统兴博士不停地与其协调、沟通,光短信就发了一百多条。高老师因此打动,远赴平江,“春晖人”由此沐浴这位“中国的第一位宏志妈妈”的光辉。 引入名师的过程,也一定是一个甄选的过程。2017年,在关注过无数小学英语名师的课堂后,“春晖”团队决定邀请著名小学英语教师田湘军来此授课。做决定之前,李统兴博士连续研究了田湘军的多个网络视频,明晰其课堂价值后,当下便开始联络。由此,在幽默风趣的Mr.Tian的引领中,台上的孩子们与台下的老师们一起享受了一次身心愉悦的听说盛宴。 眼光不曾停歇,“春晖”始终关注着那些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思想、有成就的引领者。 ①“春晖学院”的观剧课程,以艺术点燃老师们的教育激情 ②“春晖学院”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③吴正宪老师精彩的《重叠问题》课堂 三、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灵活运用、不断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生命,是民族之魂。对培训来说,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、不随时调整教育方向,当然也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。 君子务本,“春晖”不变的是情怀、是精神,以及在此指引下的课程框架、名师标准,变的是对具体学情的洞察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调整。 因此,当发现农村教师在英语、美术、音乐、科技等课程上的欠缺时,“春晖”的课程表上便逐渐开始增加这些课程的比重;当绘本开始越来越被重视,但在农村还是陌生领域时,一系列精彩的绘本课程便出现在学员面前;当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时,“春晖”的国学课程、国学讲座更是吸引了无数教师加入了读国学、学国学、教国学的行列;当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时,一场国家职业心理医生的讲座让他们找到了减压的最好方式…… 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灵活运用、不断创新,这便是“春晖”。 “春晖”即文化。 解构篇——“春晖”如何扶贫? 人们常说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。“做到极致”关乎态度,如何“做到极致”便关乎研究及深耕。 于是,以教育扶贫为出发点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思考的就是这样的问题: 农村教师的真正困惑到底是什么? 农村教师的成长到底缺乏什么? 因着这些思考,“春晖”慢慢成为了一种文化。她一定不是浮光掠影的,而是深深沉于土地的;她一定不是凌乱无序的,而是有着紧密逻辑线条的;她一定不只是囿于当下的,而是将眼光置于更长久的未来…… 于是,说起“春晖”,人们自然而然地和理想、激情、志愿者、名师、专家、早读、晚修、反思、拓展等关键词联系在了一起。而这所有的一切,即构成了“春晖”实实在在的文化场。 我们不说“诗和远方”,我们只是始终正视该正视的、始终坚守该坚守的。 由此,“春晖”拂面,一路芬芳。 “五大弥合”:始终正视该正视的 一、弥合教师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 “月亮粑粑跟我走,我跟月亮提笆斗……”2016年7月,“春晖”在平江县如约而至。晚间,由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赞助的大型湘剧《月亮粑粑》,让此次的学员以及到场专家、名师都感动不已。为何感动?因为它讲述的是一名乡村女教师30年间的坚守。 无疑,这是很多别的培训所没有的课程——观剧,以艺术点燃教育激情。我们相信,当老师们在情感的浸润中热泪盈眶,其对教育的那一份情怀、那一份理想、那一份信念会被慢慢点燃,抑或是说,唤醒。而这样的点燃和唤醒,毫无疑问,是一位教育人成长的前提和基础。 我们不得不承认,当下,教师群体特别是农村教师群体,是缺乏这样的基础的。教育,首要的便是情怀、理想、信念。因此,如何弥合教师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、重振教育之精神,理应置于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。 这是“春晖”一直以来都直面的问题。于是,在这个文化场里,我们能时刻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仪式感—— 每期都精心策划的开幕式,简洁却不失创意、严肃却不失活泼,能让人一下子进入到振奋人心的学习情境;开幕式中领导们的讲话铿锵有力,从湖南省教育厅到湖南教育报刊集团,从平江县到江华瑶族自治县,老师们深受裨益; 《死亡诗社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《热血教师》《摔跤吧,爸爸》等经典教育电影走进了“春晖”的课堂,主人公们对教育的挚爱成为乡村教师学习的榜样; 美轮美奂的传统文化节目——《诗经》吟诵、《三字经》表演、古诗词串联等,让老师们在经典中安顿自己的灵魂、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、找回自己的初心; 让人内心柔软的“春晖”院歌唱响在礼堂、回荡在心间:“春晖的梦想,教育的梦想;教育的梦想,中国的梦想……” …… 子曰: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“诗”所代表的情感熏陶,即被孔子认定为人之开端、教育之滥觞。“春晖”,以情相聚,每位老师都为寻梦而来,这不正是另外一种意义的“兴于诗”吗? 二、弥合教师人文底蕴的缺失 一位教师,特别是小学教师,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?答案是:人文底蕴。 当前,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素养上的最大差距是什么?答案仍是:人文底蕴。 众所周知,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,“人文底蕴”置于重要地位。文化,始终是人之存在的根和魂。放到小学教育,即主要体现在“阅读”上,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。可,如若连老师都不阅读,又如何引领孩子种下阅读的种子进而受益终身呢? 对农村教师来说,阅读是一件稀缺的事。且不用说怎么读,就连读什么,他们大部分都很迷茫。因此,在“春晖”,如何弥合农村教师人文底蕴的缺失,成为了一项研究重点。 首要的,当是读经典。“子曰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’”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……在“春晖”,每天早晨六点多,各班教室里已响起琅琅书声。晨读《论语》是一项“规定动作”。这些昔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又做回了学生,从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教育智慧,回归经典,回到本初。 想要更深入地接触经典,名师授课是重点,这是“读什么”与“怎么读”的高度融合。于是,在“春晖”,传统古诗词课如《长相思》《忆江南》、国学吟诵课如《夜书所见》《牧童》《诗经·凯风》、传统戏文课如《草桥结拜》等,都呈现在了老师面前,为他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。 再者,当是读童书。在“春晖”的舞台上,有过诸多绘本阅读推广名师的身影,他们带来了一堂堂充满童心的绘本课,如《爱心树》《石头汤》等,引领着农村教师迎向童心童趣的绘本时代。更有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专家王林及周益民等,为学员们亲授儿童阅读的智慧,带来文化的盛宴…… “阅读”,成为了“春晖”的关键词。于是,在这里,连优秀学员的奖品都是书本。 老师们捧着书本,就像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。 三、弥合教师理论视野的缺失 在农村,很多情况是这样的:学校所处偏僻,教师缺少。更有甚者,一些教学点只有一个教师。封闭的生活环境,加之阅读的碎片化,乏人引领的农村教师们对教育前沿理论的了解几乎为零。 教育扶贫,先扶教师。要知道,教师不知当下前沿教育,更会加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鸿沟。因此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,便始终站在当下教育的理论视野前沿,定位高起点、高格局。 于是,我们看到,这个农村援教公益的专家阵容是这样的:李镇西、吴正宪、王崧舟、华应龙、高金英、张齐华、蒋军晶、周益民、牛献礼、罗鸣亮、徐长青、贲友林、虞大明、徐斌、孙明霞、王文英…… 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专家都被囊括其中。其实,这些专家的更大意义在于,他们皆有着自身教育之主张,抑或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流派——这便是前沿。 比如,已四次来“春晖”的王崧舟,其“诗意语文”的理念与课堂早已深入“春晖人”的内心——拨开层层迷雾探求最本质的语文教育,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,成为了“春晖人”语文教学路甚至是人生路上的明灯;华应龙的“化错教育”——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,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,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,“春晖人”由此感叹:原来数学不止是学科,而是真正的育人工具。还有徐长青的“简约教学”、徐斌的“无痕教育”、何夏寿团队的“童话教育”等,皆为农村教师呈现了一个个回归育人本位、贴近教育发展前沿的理论世界。 当下,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,无疑,这也是前沿。放到教育,传统文化该如何选择?如何课程化?又如何落实到课堂呢?早在2015年,“春晖援教”总策划李统兴的专题讲座《国学的天空》便向全体“春晖人”打开了国学的一扇窗,揭示了国学于教育的意义所在。近两年,各类国学课程通过仔细打磨、精选而登上“春晖”舞台,从《诗经》到古诗词,从蒙学到小古文读本,内容逐渐丰沛。 视野决定格局,格局指引人生。很多时候,农村教师并非没有成长的渴求,而是缺少那扇打开视野、敦促前进的窗。 四、弥合教师教学艺术的缺失 同样面对的是农村孩子,为什么王崧舟能上出如此诗意的《天籁》?吴正宪能上出如此精彩的《重叠问题》?虞大明能上出如此趣味横生的《桂花雨》? ——这便是名师的教学艺术。 在“春晖”,学员们纷纷发出“就这样被名师征服”的感叹。名师们浑然天成的课堂,让他们瞬间成为了学员们心中的偶像。 教师需要偶像,农村教师更是如此。我们该正视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——与孩子直接对接的就是课堂,可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连基本的教学流程都不是特别清晰,如何教育孩子? 他们需要引领,需要知道名师的教学艺术来源于哪里,需要知道如何构建文本与学生的关联,需要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爱的课堂。 所以,“春晖”所寻找的专家、名师,也一定是在教学艺术上臻于成熟的,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其厚重思想和育人理念的。于是,我们看到,王崧舟在上《爸爸的花儿落了》时,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如行云流水,让学生反复于朗读中体会情感、于音乐中升华情感、于情感中认知“插叙”的写作手法。此刻,语言如诗般充满了魅力,台上的孩子与台下的老师们热泪盈眶。这是何等的教学艺术?这样的教学艺术又体现了何等的文化底蕴? 课堂离不开构思。孩子真正爱的课堂一定是构思精妙在课前、自然流畅在课中。于是,当吴正宪讲授《重叠问题》时,“画圈圈”这样的童心表达,以及数学故事的演绎让孩子们开心不已。这些农村的孩子们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激动:“吴老师,我喜欢你的课!”台下的老师们更是惊叹: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! 当然,还有“老顽童”田湘军的趣味英语课、长沙名师陈善冰的高雅音乐课、青年名师王文的科技课,等等。名师们的“十八般武艺”在“春晖”中尽情施展,学员们总能从中悟出课堂的诗情画意与畅快恣意。 五、弥合教师教育文化的缺失 教师的成长需要教育文化,即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建构,以此形成主体意识的成长自觉。近年来,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,它是共同分享学习资源、共同探讨学习任务、共同成长的有效团体。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,学习共同体尤为重要。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能够在苦闷时互相激励、在困惑时互相帮助、在交流中互促成长。农村学校教师本身稀少,加之缺乏共同学习的氛围,教师更难形成学习共同体。 怎么办? “春晖学院”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建设这样的学习共同体。比如,在报名时,志愿者们会对预录取的老师们一一进行电话面试,问题如下: 您是自愿参加“春晖学院”的活动还是校长、教育局派来的?如果是校长、教育局派来的,那您自己是否愿意来? 您为什么要来参加“春晖学院”? “春晖学院”采取封闭式管理,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,课程全天都是满的,中途不能请假退场,您能否全程坚持? 这是形成“春晖”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前提,在于定心。 然而如何保持这份定心呢?一系列课程应运而生——破冰、早读、晚课、反思、说课、结业汇报,等等。每位学员有自己的班级,这是一个小的共同体;每个学员又都属于“春晖”这个大团体中,这是一个大的共同体。他们同吃住、同学习、同探讨、同反思,短短几天的时间,便与各地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同时,“春晖”的志愿者们怀着同一颗奉献乡村教育的心缘聚于此,这样的“善心”一定是凝聚共同体的最强大的力量。 因精神之牵引,因共同之经历,从此以后,他们成了牢固不破的学习共同体:苦闷时有了同仁的互相安慰、迷茫时有了同仁的互相鼓励、困惑时有了同仁的互相扶持——这便是教育文化。 “三大途径”:始终坚守该坚守的 一、坚守课程框架,不忘初心 人们常说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 放到教育,这绝不是一句空话。放到“春晖”,也当是如此。 “初心”,即对农村教育的牵挂、对农村教师生命状态的真挚关怀。这是始终该坚守的,决不可动摇的。 于是,早在“春晖”伊始,为了真正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、困惑,李统兴深入平江县、汉寿县等召开教师座谈会,在农村校长中作调查,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什么、困惑是什么、培训到底能带给农村教师什么。并在此基础上,先后做了5次课程设置,最后一次几乎颠覆了第一次所设定的内容,才最终确定了包括晨读《论语》、名师示范课及说课、专家讲座与交流、互动与交流、撰写反思、班会、整理作业、读书沙龙、经典电影欣赏、学员说课展示等培训课程。 无疑,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长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目标出发的,也正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——这才是坚守“初心”的最根本的依据。 从2012年开始,“春晖”始终坚守着这样的课程框架,无论风雨。当然,以后也如是。 二、坚持不懈地引入教育领域中实至名归的名师、专家 “春晖”坚守多年,当然,疑问也多多。 有人问,既然是一场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,何必年年都请这么多顶尖名师和专家? 有人问,对于名师、专家,“春晖”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? 的确,“春晖”从一开始,便坚持不懈地引入教育领域中实至名归的名师、专家——这是躬耕教育培训的必须。这些名师、专家中,有不少人是从农村教师岗位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。也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,会让学员们感觉十分亲切进而打心眼里乐意聆听他们的精彩讲授。且其精深的专业水准,更能成为学员们争相学习的榜样。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有才无德,不是“春晖”所求;德才兼备,才是“春晖”始终奋力所追寻。2012年,为邀请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来“春晖”讲座,李统兴博士不停地与其协调、沟通,光短信就发了一百多条。高老师因此打动,远赴平江,“春晖人”由此沐浴这位“中国的第一位宏志妈妈”的光辉。 引入名师的过程,也一定是一个甄选的过程。2017年,在关注过无数小学英语名师的课堂后,“春晖”团队决定邀请著名小学英语教师田湘军来此授课。做决定之前,李统兴博士连续研究了田湘军的多个网络视频,明晰其课堂价值后,当下便开始联络。由此,在幽默风趣的Mr.Tian的引领中,台上的孩子们与台下的老师们一起享受了一次身心愉悦的听说盛宴。 眼光不曾停歇,“春晖”始终关注着那些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思想、有成就的引领者。 ①“春晖学院”的观剧课程,以艺术点燃老师们的教育激情 ②“春晖学院”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③吴正宪老师精彩的《重叠问题》课堂 三、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灵活运用、不断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生命,是民族之魂。对培训来说,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、不随时调整教育方向,当然也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。 君子务本,“春晖”不变的是情怀、是精神,以及在此指引下的课程框架、名师标准,变的是对具体学情的洞察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调整。 因此,当发现农村教师在英语、美术、音乐、科技等课程上的欠缺时,“春晖”的课程表上便逐渐开始增加这些课程的比重;当绘本开始越来越被重视,但在农村还是陌生领域时,一系列精彩的绘本课程便出现在学员面前;当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时,“春晖”的国学课程、国学讲座更是吸引了无数教师加入了读国学、学国学、教国学的行列;当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时,一场国家职业心理医生的讲座让他们找到了减压的最好方式…… 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灵活运用、不断创新,这便是“春晖”。 “春晖”即文化。

文章来源:理论视野 网址: http://llsy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4381.shtml


上一篇: 推进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几点思考
下一篇: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在学习交流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理论视野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